專欄

【都市診療室】小腸癌病徵不顯易忽視

【都市診療室】小腸癌病徵不顯易忽視

直腸直肚聽得多,但人的腸臟其實九曲十三彎,小腸「摺摺埋埋」,實際長度卻可達6至7米。這麼長的小腸,佔了人體整個消化道長度的75%,可一旦患上小腸癌,病徵可不明顯,病人難以察覺;每每確診時已病到末期,治癒率大降。如果持續腹痛、長期貧血,病人不宜忽視,有可能是小腸出事。

早期較小引發腸阻塞

一般來說,消化系統包括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肛門,小腸長度佔了當中的75%,但針對消化道的癌症而言,小腸癌腫瘤的比例卻很少,約只有3%。由於患癌比例低,小腸常受到忽視。

較常見的小腸癌有四種,分別是類瘤、腺癌,淋巴癌和基質瘤。由於食物到小腸時已被胃磨細,令早期腫瘤較小機會引發腸阻塞,所以早期小腸癌一般沒有病徵。但隨着腫瘤生長,病人有機會出現間歇性腸道阻塞,繼而出現偶發性的腹痛。但很多時這些阻塞都是間歇性,故令人難以聯想是患上癌症。

此外,小腸癌也會出現一些「大路」的病徵,諸如體重減輕和貧血等。但若小腸出血,大便並不會有明顯鮮血顏色,令人難以察覺。除非是大量出血,大便才有機會變成黑色,所謂的「疴黑屎」。不過若長期慢性出血,病人一般亦會出現貧血症狀,感覺疲累乏力。

小腸位置尷尬難診斷

上述提及的四種小腸癌,第一種「類瘤」屬最常見。「類瘤」是腸道賀爾蒙細胞突變和增生而形成。類瘤會令患者的賀爾蒙分泌有異,但由於肝臟能分解賀爾蒙,因此原發初期,根本難以發現。直到癌症轉移肝臟,肝功能被破壞,賀爾蒙分泌異常的病徵才會漸次浮現,例如腹瀉、心跳加速、熱潮紅等,但仍屬溫和病徵,不容易確診。

因此,很多時候是當癌腫瘤長到很大,堵住小腸,病者持續腹痛,才會求醫。也有些患上小腸癌的例子,是腹痛之餘,更食不下東西、常常嘔吐,這個時候患者才發現自己不妥。

基於小腸在人體中位置尷尬,上有食道和胃,下有直腸肛門,因此用傳統胃或大腸鏡等都不能診斷到小腸腫瘤情況。由於腸臟充斥空氣,超聲波亦不準確。一般需靠斷層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氣囊小腸鏡,膠囊內窺鏡等,才有機會在層層疊疊的小腸裏,發現到癌症病變。

撰文:

吳志豪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內科學院院士、香港內科學院院士

欄名:都市診療室

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雜誌,請讚好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