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都市診療室】食保健品不如作息好

【都市診療室】食保健品不如作息好

來看腦神經專科的病人,通常是中風、腦腫瘤、腦血管病和腦創傷等嚴重問題。常理上,患者和家人最希望醫生能夠「治癒」疾患,但從醫生角度,最希望卻是「預防」。不過這種「預防」跟一般人所想的大有落差,筆者行醫多年,發現很多人都想藉着進食補健產品來預防疾病,當中跟補腦最有關係的就是Omega3魚油和銀杏。究竟這些補健品是否真有神效?

藥物有利有弊

誠然,很多腦科病需要動手術,例如神經綫被壓住便要鬆開,或者長了腫瘤旳話,就要移除;大部份手術的最重要目標,是要減少對腦部的破壞。惟用來治療病變的藥物,卻沒有太多選擇。例如老年失智症,最好能有增強記憶或認知的藥物,但現時仍沒有什麼藥物經臨床實驗後,有令人信服的療效。而且不少腦科藥物都有副作用,可能影響情緒。

迄今,醫學上對人體腦部的認識仍然有限,若妄想服用某種食物或其濃縮產品,就能扭轉腦科病變的想法,與現實相去甚遠。須知當今很多藥物提高了身體內某種功能,也抑制了某種功能。例如嗎啡能鎮痛,但也抑制呼吸功能,著名歌手米高積遜就是因為服用過量去世,連精練過的藥物,很多時候都未能精準地控制藥效,又何來會有一服見效又無副作用的保健產品?

再者,研究單一藥物在進入消化系統後的吸收、代謝等已非簡單,何況是成分複雜的食療產品。大眾要知進行這些代謝研究所費不菲,連大藥廠也吃不消,小廠商又怎可能付擔?至於補健產品的成效更成疑,很多在廣告鋪天蓋地宣傳的成效其實是由開發商支持的所謂研究,內裏大多是軼事報告,個別案例等,很少由有公信力的研究單位做的雙盲對比研究。

巿面上很多Omega3補健產品,聲稱對心血管有好處,能減少中風,但經歷多年的臨床實驗,仍未有實證可以扭轉身體情況,反而食魚則對人的健康有好處。與其食用補充劑或提煉出來的產品,為何不直接食魚?

坊間亦有一些含銀杏補健康,聲稱可以增強記憶,但銀杏早在幾十年前已用來製作補健品,如果真有實效,就不會直到如今,仍只停留在「補健」的層次。

預防勝於治療

除了補腦產品之外,也有不少病人問及葡萄糖胺的藥效。葡萄糖胺已成為很多人的骨關節補健品,有腳痛的病人曾向我大讚其神效,他說服用之後,翌日骨關節痛楚立即消失,並且健步如飛。按理,保健產品應是幫助關節慢慢修復,刺激人體分泌更多關節潤滑液或修補軟骨,以減少磨擦,若痛楚立即痊癒變好,當中想必有可疑,最常見的是產品內含有消炎作用的西藥成份,才有如此快速的紓緩效果。由於這些產品並非以藥物聲稱,普通人實難掌握當中的實際成份。然而,若果產品含西藥成份而服用者不知,後果或很嚴重。例如胃出血、心臟病等。長期過量服用風險更高!其實,要身體健康是沒有捷徑的,但現今人類卻趨之若鶩。最好的方法還是作息有時,勤做運動,多動腦筋以及保持情緒健康,預防往往勝於治療。

撰文:

黃志強醫生

欄名:都市診療室

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雜誌,請讚好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