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都市診療室】學識睇大便

【都市診療室】學識睇大便

常言道人生三大事:「食得、瞓得、屙得」,當中最後的「屙得」,小至BB,大至老人家都備受困擾,每日為能否順利的去廁所而煩憂。

要談健康的大便,最重要就是了解大便次數。相信不少人都有「便秘」煩惱,傳統的說法是,多過3天不能排便就是便秘,近年來相關的定義已改變,不再用日子來區分,即使每日都能去廁所,只要每次排便時都感到辛苦、用時很久,已算是便秘。

大便次數改變要注意

其實每個人的大便次數習慣也不一樣,有些人一日一次,有些人則是兩三日才去一次,這些一般也算正常情況,值得留意的,是大便次數習慣有沒有突然改變,例如每天大便一次的人,忽然變成4日一次,短期改變可能是偶爾的腸胃不適所致,但若持續了至少兩三星期,便有可能是更嚴重的病症,例如是大腸癌先兆,需小心處理。

了解大便次數之外,亦有一些大便特徵要提高警覺。第一類是「屙潺」,即大便上有否黏性分泌物。其實正常的大腸腸道會有黏膜保護腸壁,當黏膜分泌多了,便會經大便排出來,形成一些白色、透明狀、「滑潺潺」的黏液,有時腸胃炎發作,會較容易「屙潺」,但很快便會康復。不過,若是生了瘜肉或是腫瘤,腸道為了助大便排出就會產生更多黏液,因此如果察覺大便有異樣、長期「屙潺」的話,便要多加留意。

長期屙爛屎或生腫瘤

另一類是大便鬆散、稀疏不成形,即是俗稱的「屙爛屎」。屙爛屎可以是很多原因所致,例如吃錯東西、細菌感染,但有一個情況要特別注意,如果長期屙爛屎,有可能是因為有腫瘤令腸道收窄,使大便堆積於腸道內,然而大便容易細菌增生,排出時就會分解並形成屙水、屙潺的徵狀,愈後期的腫瘤,這種徵兆便愈頻繁。

大腸癌是本港頭號癌症,年長者患腸癌風險會較高,但年輕人也會患腸癌的,甚至最年輕患者只有10多歲而已,因此無論什麼年紀,也不容忽視其風險。

想「屙得健康」,自然要從生活習慣做起,多菜、少肉、多運動,另外還有一個「開大」時的「小貼士」,在坐廁前放一張小櫈子墊高雙腳,腸道會因角度改變而放鬆,排便時可順暢一些,這個方法既簡單,對身體又沒損傷,建議各位大便有困難的朋友們,不妨一試!

撰文:

邱錦榮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

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雜誌,請讚好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