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間私家醫院收費大比拼
在自願醫保計劃下,每間保險公司的「標準計劃」保障項目及賠償限額都是一式一樣,產品內容可謂「倒模」,且標榜每年保障上限達42萬。然而「標準計劃」到底保障夠不夠?日後有病入院,是否就可不用掏荷包?本刊比較過4家私家醫院的收費及常見手術費用,對照標準計劃下的部分保障額,發現投保人的入院開銷,未必一定可獲全數賠償。
病房及膳食
根據「標準計劃」的保障限額,病房及膳食每日最高索償額為750元,惟這未必能為受保人完全抵銷其到私家醫院接受治療的相關費用。以表內4間私家醫院最基本的病房收費為例,養和、浸會及港怡的最低收費,均已超過索償額,意味着受保人仍需支付部分病房費用。只有仁安醫院標準14人房的收費,每日500元,較最高索償額低,但若想升級至4至6人房,就有機會要自己掏荷包。另外,私家醫院病房費只計算病房的基本房租,其他服務例如膳食則需另外收費,但自願醫保兩者加起每日只750元。
主診醫生巡房費+外科醫生費+麻醉科醫生
為提高私家醫院的收費透明,政府與香港私家醫院聯會在2016年推出先導計劃,在醫院網站內公布了主要收費項目的收費表,例如病房及手術室的收費、常見手術或程序的實際帳單收費等。透過醫院預先提供的資料,市民可以及早做好預算。
不過因每間醫院的配置有所不同,各醫院網站提供的資料未必一致,例如養和醫院、浸會醫院及港怡醫院只歸納出醫生費(包括巡房費及手術費等)及醫院費(包括手術室費及雜項收費)兩大項,而仁安醫院則再細列出手術室收費及麻醉科醫生費。而且計劃只針對私家醫院提供的24項常見非緊急手術,其他緊急手術例如較為人熟悉、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成形術的收費資料,則未有提供。
但不難發現,「標準計劃」的手術保障額,與醫院提供的實際收費記錄資料,大多呈現落差。一般而言,手術愈大型,受保人就需要額外支付更多費用。另外,即使是同一款手術,但傷及的地方不同,在「標準計劃」中已可劃分為不同手術類型。以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術(下肢骨折)為例,若傷及足骨只會分類為中型手術,若傷及腿骨、跟骨或踝骨,則會分類為大型手術,兩者最高外科醫生費的索價額相距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