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

醫藥生物科技 港能成亞洲一哥?

醫藥生物科技 港能成亞洲一哥?

內地電影《我不是藥神》因揭示內地高藥價背後的黑暗故事而成網上熱話,一上映便打破票房紀錄。與此同時,內地的不合格疫苗事件亦鬧得沸沸揚揚,讓人開始留意整個行業的發展。近年,藥業發展一日千里,尤其多隻生物醫藥股炒得不亦樂乎,加上港交所(00388)放寬生物科技股上市要求,並結合生物科技發展,為病人及投資者帶來無限憧憬。對港人來說,生物科技看似遙不可及,但事實卻非如此,且有力問鼎亞洲一哥地位。

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可能會對生物科技感到陌生,因這是一個非常專門的產業。不過,生物科技一詞自港交所去年提出引入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加上金斯瑞生物科技(01548)股價節節上升,港人也逐漸了解及留意。事實上,這產業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而香港政府亦愈來愈重視這方面的發展。上星期特首林鄭月娥就率領幾位局長去到深圳參觀多個涉及智慧醫療和智慧城市的企業取經。

所謂生物科技,泛指將科學應用於生物,常見例子包括基因種植、藥物醫療、製藥以及醫療機械等,不過在多個領域中,製藥當中又以癌症藥所佔比例較大,有50%以上都是跟其相關。雖然跟癌症相關的佔比甚大,惟以金額計又是怎樣的概念?國元發表的報告指,中國抗腫瘤藥從2012年的603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16年的1,109億元人民幣,年均複合增長率約16.5%,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可達到1,447億元,未來10年的市場空間依然龐大。

據IMS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用於治療腫瘤的藥物費用為1,000億美元,遠高於其他疾病的用藥開銷,成為全球第一大藥物市場。因此,被譽為癌症終極治療手段的細胞免疫治療(CAR-T二)將為藥企的必爭之地。

從以上數據可見,生物科技前景一片光明,而癌症相關的研發更是「錢途無限」。不過,香港能否把握此機遇才是重點。經常聽到大家喜歡將香港跟內地的科研作比較,甚至說香港較內地落後。若事實的確如此,香港在生物科技發展上,最終亦只可眼紅他人。

不過根據創新科技署資料顯示,截至去年4月本港約有250至300家生物科技相關公司,當中大部分與醫療保健業務有關,包括藥物、以傳統中藥為本的藥用或保健產品、醫療和診斷器材;其中超過70家已分別在主板或創業板上市。

由此可見香港在這行業也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只是如香港科技園生物醫藥群組主管李康善所說,香港以科研技術為主。更甚是,香港亦出了一位國際權威,有「無創產檢之父」稱譽的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他自讀博士生就開始做研究,花了逾20年時間研究出來的無創基因產前診斷測試,其成就被視有望成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香港人。

疫苗事件或引致洗牌

好多人都覺得新加坡在生物醫療技術方面比香港優勝,李康善就坦言不相信她比香港做得更好,「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每年會選10張最重要的文獻,去年10張中就有兩張來自香港,分別是盧煜明和肺癌專家莫樹錦,反之新加坡則沒有。」他深信,只要把精力放在基礎研究,轉化成商品,5年至10年後,香港絕對追得上美國。

的而且確,在生物科技發展上,內地亦非想像般先進,而近期鬧得熱烘烘的不合格疫苗事件就是個例子。有人憂慮此事之後,內地在規管上將更加嚴謹,甚至出現一輪洗牌。永泰生物董事長譚錚認為這件事對生物醫藥的發展反而是好事,「畢竟醫療產品是給人用的,故有賴於相關政策法規監管,如果在這些方面無法對監管或者對產品質量進行嚴格規範的話,這個行業將難以持續發展。從短期來看,也許會對生物醫藥或相關的政策法規會嚴一點,但從中長期來看,會讓這個行業發展更良性規範。」

節錄自第562期《iMoney Wealth》趨勢報告

撰文:

張以正、鄭淑芬

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雜誌,請讚好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