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論勢

論勢

記得有次在財經博客鍾記鍾兄的分享會,有人問筆者對聯想集團(00992)的看法。當時的回應是:「聯想做電腦的,這個智能手機年代,傳統手機早已出事,而電腦市場亦被智能手機顛覆了,若你今天有資本,選擇做一盤大生意,還會做電腦嗎?聯想若不轉型,會很艱難。」

價值投資,不是跌得夠便宜就要的。喜歡價值投資,是否就只看市盈率、市帳率?重股息的,是否就只看股息率呢?已故財經作家曹仁超曹sir的一個字「勢」,也需要考慮,買了「明日黃花」,價值自然大減。

《謝清海的價值人生》一書中提到一段很好的話:「一個近90年歷史的投資理論被貶為過時,一點不出奇,這套理論可原封不動拿出來應用於21世紀事物,才算稀奇。《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寫於1930年代,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人民食也食不飽,對投資自然特別謹慎。那時候市場滿地鮮血,公司股價低殘,以最保守的估值方法也執到平貨。批評價值投資過時之前,需了解歷史背景。價值投資信徒的反駁是,歷久不衰的是核心理念,可應用到任何市場情況。每一個年代都出現所謂範式轉移的新主意,由電話到電視到互聯網到無人駕駛汽車,從歷史看到,世事萬變不離其宗,投資走不出價值投資的分析框架。」

拿香港來看,六、七十年代工業起飛,香港玩具出口旺盛,「Made in HK」非常吃香。到八、九十年代,全城生意人鬥快玩大富翁遊戲,到處買地建屋,N大地產商於當年英資轉華資潮抬頭,成為巨富。隨着地產發展,銀行與金融也變得重要,因為發展商建房,業主買樓等,都需要借貸融資平台,香港也發展成金融中心。九十年代往後亦有不同命題,紅色資本、科網、手機與相關科技等,每個時代都有切合當時發展的股王。

說了這麼多,想帶出的是香港乃至全世界,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商業命題,投資者需要了解「勢」在哪裡。若「勢」不在你手,甚至逆勢而行,多努力也是徒然。順勢的行業一般頗貴,價值投資者難以下手,但至少不要買入逆勢的公司吧。例如做菲林的柯達公司,從前影相一定要用菲林,數碼相機的出現,菲林變成了古董,又或是攝影發燒友才用,大眾要影相都不會再用菲林了,菲林市場萎縮程度可以想像。還有賣相機的公司,沒有菲林機,就賣數碼相機吧,誰知手機連數碼相機市場都攻佔了,自然生意大跌。這些大勢,投資者不可不知,見價格下跌,甚至低於價值,死抱着一些逆勢的股票,再行使價值投資教條,如「愈跌愈買」、「長線投資」、「不想擁有十年就一分鐘都別擁有」等,後果會極不理想。

價值投資與趁勢本身可以沒有抵觸,只要理解一點,生意勢頭與增長本身也是價值的一種,仍可買入抵買的。很多時投資者取態會走了兩個極端。情況一是過份地保守,作投資分析時,太着重效率改善、成本控制、靚靚會計數字等,通常選出不少工業股、重資產類型、傳統類型的股票,不算順勢型,欠缺爆炸力。情況二則是過份地進取,勢在哪兒就買哪兒,不理基礎數字。例如近年不少「計不到數」的龐然大物來港上市,它們的模式是透過融資變成獨角獸(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搶佔市佔率,但還未見盈利,科技創新型,絕對是按勢而行,但小心未必穩陣。

兩個極端都不適合筆者。筆者喜歡的股票,最好穩打穩紮之餘,又能找上增長的快車,若未能找到兩者集於一身的股票,可以找好幾隻股作組合,令組合進可攻退可守。

撰文:

止凡

欄名:百萬Blogger

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雜誌,請讚好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