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

人人可做「食評家」 試食平台月入70萬

人人可做「食評家」  試食平台月入70萬

賣廣告搵明星做代言,在網絡世界做推廣自然要搵KOL。近年KOL(即Key Opinion Leader、中文譯作網絡領袖)大行其道,在社交平台擁有大批粉絲,他們對粉絲的影響力,自然成為最佳的宣傳力量。但請KOL的費用由過千至過萬元不等,成效亦難以量計,這令許多小本經營的餐廳卻步。31歲的吳奕濃想到將KOL運用的「口碑宣傳」稍稍變陣,變成一盤生意,他跟另外4位拍檔去年4月創立試食平台GingFood,一方面招募「素人」(即普通人)去食肆試食,另一方面向食肆保證,在90天內帶動與宣傳費用同等的營業額,達至「零廣告費」推廣。平台至今已跟200間食肆合作,擁7,000名試食員,月入70萬元。

試食平台Gingfood的「Ging」譯自中文「勁」,意思當然是有「好嘢食」。平台創辦人,「80後」港男吳奕濃指,由於其中一位創辦人是外國人,他只懂一個中文字「勁」,於是用了這個字做平台名。畢業於中文大學統計學系的吳奕濃,曾從事電子商貿及廣告業,跟舊同學、一直做股票分析的劉宗耿和另外3位朋友於去年4月創立試食平台,源於他兩年前獲朋友邀請為餐廳做試食宣傳,讓他發現「素人」試食的潛力。他當時拉着朋友去試食,打算資助一下朋友的帳單,結果朋友消費的金額比他提供的資助額要多,啟發他試食平台有商機。

保證宣傳費必回本

吳奕濃創立的試食平台,先收食肆「宣傳費」,約七成宣傳費將用以資助「素人」試食,假設1萬元宣傳費,有7,000元資助試食。平台則保證在90天內為食肆帶動與宣傳費用同等的營業額,否則將會賠償差額,即他們口中的「廣告宣傳費100%回本」。這個保證能成功的關鍵,視乎試食員會否「拉大隊」帶朋友一起試食,例如將7,000元的資助費分給100名試食員,每人可以分到70元資助,而只要平均每次試食超過143元,那餐廳在帳面上就可以「拉平」宣傳費。

Gingfood並沒有規定試食員一定要帶朋友同行,只是利用試食員不想「獨食」的心態:自己的餐錢已打折甚至免費,自然要跟朋友分享。他指火鍋店最能吸引試食員帶朋友同來。另一創辦人劉宗耿說:「我們從來沒有保證幫餐廳「爆紅」,我們是幫他以一個最低風險的形式作宣傳。我們保證你(食肆)一定有數收到,和額外在社交網絡的長期宣傳。」未來他們會將目標調高至廣告宣傳費130%回本,食肆就可賺回食材成本。

平台根據試食員的工作地點,性別等分配餐廳給他們,試食員則在平台尋找有興趣的試食及預約,試食後在3天內提交食評及在社交媒體上發帖。「我們希望可以透過這個試食員在他的朋友圈出post分享,令他的朋友知道這家餐廳的存在。」平台要求試食員不可暴露身份,以「神秘顧客」的方式到食肆試食,可以隨心所欲發表評論,較KOL和Blogger可信和貼地,「其實我們最想見到就是自然的Post,不需要好刻意去提及食物,最好就和他們平時出的Post一樣。」試食完成後1個月,平台把資助費過帳給試食員。

四成食肆會續約

平台在上年6月開始試業,合作的餐廳大多是日韓料理和火鍋店,餐廳的宣傳費由5千元至6萬元不等。吳奕濃指金額足夠資助200至300個試食員,那才會有爆炸性的宣傳成效,至於回頭客,「有時餐廳問我如何保障他們有回頭客,我都不知道應該如何回答,回頭客不是靠我們得到,而是靠你們的質素來維持。」

節錄自第580期《iMoney Focus》一條蹺的誕生內。

撰文:

林茵淇

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雜誌,請讚好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相關文章

AI學懂寫食評 你分得出真假嗎?

生活
14:28 2017/09/05
 

講飲食 餓着寫食評才好看

Focus
05:30 201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