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

不再靠廣告收入 剖析《紐約時報》成功轉型原因

不再靠廣告收入  剖析《紐約時報》成功轉型原因

傳統媒體被網媒搶去不少市場;另一邊廂傳統平面廣告收入下降,網上廣告收入卻有限;當其他傳統媒體還在網上尋尋覓覓闢出路,《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下稱《紐時》)這百年老報成功轉型,成為媒體數碼化先驅,開拓全新營運模式。《紐時》國際部總裁史蒂芬‧丹巴-約翰遜(Stephen Dunbar-Johnson)近日來港分享紐時的賺錢生意策略。

相關文章︰《紐時》國際部總裁︰Facebook傲慢Google更好合作

網上免費資訊何其多,吸引讀者看付費新聞為一大難事,部分媒體更視之為不可能任務,寧願加插更多廣告增收入。《紐時》卻在2011年毅然推出付費牆(PayWall),以訂閱事業為主,廣告事業為輔。

在人人不看好的情況下,付費牆推出不到一年半,訂閱收入已超過廣告收入。現時訂閱收入每年持續增長約一億美元,在2017年《紐時》訂閱收入首次超越10億美元。因此即使面對大幅縮減的廣告收入,付費牆成功讓《紐時》集中精神做優質內容來吸引訂戶。史蒂芬更有信心,未來訂閱收入只會有增無減。到底《紐時》是如何做到讓讀者仍然付費看他們的新聞?

1.新方式吸讀者

《紐時》的報道專業、高水準,但對於習慣用手機匆匆掃幾眼頭條新聞的「速食一族」,並不能吸引他們看《紐時》的新聞。《紐時》明白單靠文字不能留住讀者,積極以新方式,例如圖像、播客(Podcast)和影片等,向讀者傳遞資訊。

以Podcast為例,《紐時》推出「The Daily」是專為上班族設計的Podcast節目,The Daily每天早上6點會提供15至20分鐘內容,由明星政治記者Michael Barbaro主持,每集介紹一個重大故事和回顧頭條新聞。以Podcast形式報新聞,不但方便聽眾乘車收聽,更加強現場感。

The Daily推出僅一年,已經有兩億下載量,登上Apple iTunes 2017年下載次數最多排行榜。而《紐時》一共有10個電台,包括音樂台、書評、感情台等。

2.配合科技發展

當文字不足以吸引現代人的時候,便是聲音和影像發揮的時候。

在2015年,《紐時》推出了虛擬現實應用NYT VR,並上載了第一個VR紀錄片「The Displaced」(流離失所),紀錄片由荷里活資深特效師Imraan Ismail和《紐時》記者Ben C. Solomon合作拍攝,講述來自東烏克蘭、敘利亞和南蘇丹的孩子,因為戰爭和迫害而背井離鄉的故事。

史蒂芬指數碼化時代,並未有改變他們做新聞的原則,但完全改變了當前故事敘述的形式,令他們以一種從未想像過的模式進行新聞報道。NYT VR把新聞故事由沉浸式情景視頻呈現出來,讓受眾代入當事人的視角,切身感受到新聞發生現場的環境和氣氛。

當新聞與VR技術對接起來,人們觀看新聞的視角從第三人稱變成了第一人稱,便更具真實性。NYT VR下載量超過100萬次,已經成了《紐時》旗下下載量第二高的App。 NYT VR更在 2016 年贏得坎城創意節行動創意獎及娛樂獎年度大獎。

3.緊貼讀者興趣

《紐時》面向不同國籍、愛好、關注的觀眾,因此開設了不同版面作多元化報道,但要數其中最受關注的,就不得不提美食和旅遊頻道。以美食作為賣點,NYT Cooking是《紐時》的王牌頻道之一。由2014年成立至今,每月讀者人數大約1,000萬人,即使在2017年改成付費制,月費5美元,年費65美元,讀者也願意為這些內容掏腰包付錢,因為這些食譜都是由紐約時報的食評家,飲食專題記者獨家分享。

4.堅持高質報道

《紐時》身為百年老報,旗下擁有約兩千名員工,高品質的新聞報道,可說是其核心價值。除了關注美國本土的事務,更派遣記者至超過170個國家採訪第一手新聞,為近3,700萬名海外讀者服務。史蒂芬在會上多次重複要有「Quality Reporting」高質素的報道,更說他們會在報道海外新聞上進步,提供更多由當地角度而撰寫的報道。
面對數碼報道的需求增加,《紐時》對員工的要求也相應改變。為了可以在網上平台將新聞以互動或多媒體方式呈現,《紐時》內識編碼的記者人數冠盡全行。史蒂芬指即使報道新聞的方法有所改變,記者仍要堅守宗旨,「尋求真相是我們前進的目標,《紐時》會將真相不偏不倚地告訴讀者,讓讀者有獨立判斷。」

撰文:

林茵淇

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雜誌,請讚好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相關文章

《紐時》國際部總裁︰FB傲慢Google更好合作

政經
16:29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