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

投資者怎樣學會與不安感共處?

投資者怎樣學會與不安感共處?

習慣參與市場買賣的人,思考行動談話感受各方面,都圍繞著一連串的危與機作決定。沒有停止的,即使在局外人看來,似乎是什麼都不做,不買又不賣,其實都是一個決定,而決定的一刻,永遠面對風險,永遠面對不確定,永遠有由此風險與不確定伴隨而來的焦慮,那是最真實的人生,任何把決策設想為容易輕鬆的企圖,或多或少都是自欺欺人。

至於最終這些決定是對是錯,又或者在甚麼情境下是對是錯,那則要後來反省,才會知道,但那不影響這一段歷史作為學習或個案研究的價值,不能說有些事情要時間明白便不值得去做,雖然,在認知上,要很明確的分別出來,向前作決定,跟向後作反省,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事實上,太多的人,有意無意間,把事後才知道的結果,偷偷混在看似前瞻的預測中,嘗試令自己的預測看來比真實中更強,那自然是無法幫助作決策的,但人性如此,大概人不能接受真實的自己有多脆弱,也往往不能接受事件之間未必有因果關係,面對一連串事件,為了較好掌握,即使明知不一定對,都總希望把握一點關連,讓自己好過一點。

抉擇向前望 理解靠回顧

正如存在主義哲學家祈克果所說,活出生命,總是向前的,面對未知的將來,但要明白生命呢,卻是向後的,以過去為念的,(We live life forwards but understand it backwards)。當然,他說的是生命,不是投機炒賣,但意思同樣適用,無論人生或作為人生的一部分的交易生活,其實都是抉擇,而抉擇永遠是向前看,沒有馬後炮或事後孔明的餘地;理解抉擇呢,卻不得不往後退一步,才能好好看清楚事態發展。

每一刻的現在,轉眼間已變成過去,如果無法理解過去,也無法理解將來,因為將來的所有,都來自於過去和現在。顯然,要理解過去,總是向後看的,但要活出生命,總是向前望的,兩者本身,有著很有趣的對比,而弔詭的地方是,愈是想得透徹,愈會發現,生命是難以被好好理解的。每一刻的現在,轉眼間已成過去,而還未來得及反省細想,便得活在當下,面向將來。抉擇的每一刻,都是未來無窮可能性,那才是生命中最真實的處境。

投資或投機一樣,沒有什麼決定是絕對安全的,妄想擁有一個超級系統或必勝方程式,一勞永逸,那是人性心理,但若真的以為有這一回事,或聲稱擁有,那只是自欺欺人,沒有任何一個方法是絕無破綻,因為,嚴格來說,只有邏輯上才有絕對真確的東西,科學上沒有,投資領域較可取的部分,可供整理成為科學的部分,更加沒有。如果是任何情況之下,說的都是真的,那必然是恆真句、重言句、同義反覆,而不能是有足夠內容而可供真實世界事件驗證和推翻的。

慣與不安共處 才能真正安心

當然,人不能不生活,生活就得面對抉擇,所以,愈能夠與這種抉擇帶來的不安共處,愈能夠帶來心底裏的平安。以前讀過這麼一句:Uncertainty is the only certainty there is; knowing how to live with insecurity is the only security.(我的中譯是:「不確定是唯一可確定的,學會與不安共處才可真正安心。」)是的,投資市場上,就如我們身處的世界,時刻在變,變幻原是永恒,惟有接受不確定才是唯一可以確定的,並且學會與不安共處,才有機會真正安心。

如此一來,若要安心,那還不簡單,不買不賣,與市場走向是完全中性,沒看好,沒看淡,不樂觀又不悲觀,零倉位,也就是預期回報和風險都是零,那不就安心了嗎?

我的回應是否定的。人性並不如此。近年把心理學和經濟學結合起的行為財務學,近年成為顯學,大行其道,當中對於人類心理中的一些盲點,例如對於原本買入價的執着(作者按:也不一定是買入,對應於淡倉或短倉的存在,應叫做建立倉位的入市位,才較合理),以及對於同一金額盈虧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滿足感或不快,都有深入研究。例如一些研究的結果指出,虧一元的不快,要有賺2.25元左右才可彌補,便相當有事實基礎,大家撫心自問,很可能如此。

說到這裏,依這門學問的思路,零倉位帶來零回報和零風險的說法,不會有太大疑問,沒賺沒蝕,快與不快,應可打個和吧,反正都是乘以零。

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癮

然而,同樣從心理角度,經濟學的另一備受爭議的人物凱恩斯,多年前說過如此這般一句:Worldly wisdom teaches that it is better for reputation to fail conventionally than to succeed unconventionally. (我的中譯是:所謂世俗的智慧,意思很清楚,寧願隨眾而錯,勝過獨自做對。)

一般人可能不以為然,因為很多人都有種心癮,希望眾人皆醉我獨醒,別人全是傻瓜,自己才是天才,豈不快哉?賺起錢來,有雙重快感,既賺錢銀,又賺面子,何樂不為也!

不過,大家再想想,我們的問題是要安心,不純然是獲得快感(或去除不快),怎樣才可安心?對於絕大多數人,無可避免地,其實都是社會和群體的動物,他們的感覺,不單建築於本身的喜惡,才受到別人的喜惡所影響。此之所以,很多人其實沒有真正的自己,只是一個又一個的群體的一分子,並且無意識地日復日年復年的如此生活。

心之難安 在與人比

要他們安心,其中一個方法,可能是知道自己做的,跟別人做的相差不太遠。尤有甚者,他們衡量勝負,不純然是看金額賺蝕的絕對回報,更看跟別人相比是跑贏或跑輸。如此說來,很多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模式,之所以如此跟風,與大家口中的散戶無異,歸根究柢,還不是心理上要安穩一點,就做別人都做的事,希望略為比別人做得好一點點便算,也保住崗位!

說起來,心之難安,在與人比,而人性中,通常執着比較的,都不是遠在不知那方的人,而是碰巧在生活圈子中相識的,看見別人跑得快,便心生不忿,看見別人墮後,便沾沾自喜,比較總是跟身邊的人去比的。

逃避決策非良策 避免一刀切選擇

依此看來,那麼,要安心,要麼就簡單買些指數基金,沒跑贏也沒跑輸,要麼就做別人都做的事,對不對?

問題在於,正好由於不確定性的存在,世事無常,只有變幻才是永恒,而帶來第一種態度,就是乾脆甚麼都不參與,以免有不安感,到另一極端,是第二種態度,就是乾脆甚麼都全部參與,不必有本身的主動參與,以隨波逐流之法戰勝不安。

然而,即使去到這一步,我們仍然可以追問,指數式投資,雖然可以有財務學上的分散風險之效,甚至有但求參與不必跑贏,總之不跑輸別人,便無心理壓力之效。

想深一層,那又豈是完全安心?上述第一種態度,表面上可以避開決策錯誤的後果,但乾脆一刀切的做一個決策,決定以後甚麼決策都不做,那種危險性,大家不妨想像一下身邊認識的人,有哪個幾十年來堅持不買股票不買物業甚麼都不做的,最終是否真的安心?不難想像,第一種態度,肯定對治不了人心好比較的天性。

至於第二種態度,看來南轅北轍的作風,但本質上相差不遠,也是乾脆做一次決定,那就是全身投入去,效果上,其實同樣對治不了人心好比較的天性,只是程度上不跑輸(不計買賣所涉及的使費),勉強是不給平均表現比下去,但平均數之上,總仍有一大部分人是跑贏自己的,那種不安感,既來自相對表現不差,仍可能意味着實際輸錢的某些時期,也來自無論如何不能享受跑贏別人的快感,而在市況愈極端的情況,那種明顯給比下去的感覺,始終存在,甚至會讓人懷疑,究竟堅持這種長期被動式的指數投資,是不是真的有效。

順信念強弱而行 只有一步一腳印

也許,關鍵正如廣東話俗語說,人比人,比死人,關鍵是在人心,心病還需心藥醫。

但在解開心結之前,一個比較務實的做法,正好也是筆者提倡的,就是因應信念的強弱而行,要求有理據可符合真實的信念罷了。而這一點,說起來,不就是知識論所說的東西呢?這裏只有一步一腳印,沒有捷徑。
 

投資者怎樣學會與不安感共處?

投資市場瞬間萬變,訊息雜亂,想長線投資組合保持穩健,一如身體要進行定期檢查。

每月一次的投資體檢班,涂國彬會因應最新市況,檢視參加者投資組合的健康狀況,從而作出最合適部署。

題目︰【涂國彬 每月投資組合體檢班】

  • 7月14日、8月18日及9月15日 (星期五)

時間︰晚上7時半至9時半

地點︰北角渣華道321號柯達大廈二期5樓(鰂魚涌港鐵站C出口)

報名A︰報讀全季共3堂,請到以下網址︰【goo.gl/b4dkQt

報名B︰報讀單堂或兩堂,請到以下網址︰【goo.gl/WqHqPA

撰文:

涂國彬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電郵︰markto@wfgold.com

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雜誌,請讚好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