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教育是社會重要的一環,奈何香港的教育制度和社會的價值觀扭曲,一切以成績為先。近期多宗學生自殺的案件都涉及學業壓力問題,不禁讓人反思到底香港教育出了甚麼問題。近年不少家長崇尚外國教育方式,希望以自由自主學習,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何潔凝(Ada),曾在香港中學任職三年合約教師,教學熱誠被制度磨滅,其後隨德籍丈夫移居德國,在當地一間雙語幼稚園當老師,深切體會到教育制度對孩子的影響,德國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反倒能讓他們走得更遠。

Ada將她在德國的教學經驗輯錄成書,她回想在香港教英文時,看到班上同學眼神空洞,學習只為了交差,老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學生只能囫圇吞棗,令她對教學心灰意冷;但來到德國,情況大相逕庭,德國教育強調創意和自學,學生充滿好奇心,老師亦能跟隨學生進度而教授生活常識。幼稚園和中學固然有所不同,但就教育的理念和本質而言,在香港,由學校作主,將知識教授給學生;而在德國,學生才是主體,課程是配合他們的需要而設。

德國幼稚園沒有年級之分,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著重自理解難。德國孩子在六歲前,不用讀書寫字,更不會有困難的拼字功課,每天上課只是開開心心地玩,發掘周邊的新事物。興趣不一定需要在興趣班才能建立,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就是最好的推動力,強逼是沒法讓孩子找到自己喜愛的。德國幼兒教育重點培育孩子獨立自主,學好照顧自己,穿衣吃飯打掃全都自己來,甚至還會落手落腳做木工,香港家長聽到可能會大感驚訝,但很多時候其實不是孩子沒法自理,而是家長過份擔心,而抹殺了他們學習的機會。

Ada在結語時提到,德國月亮特別圓,是因為德國孩子有時間抬頭看月光。香港的精英主義讓孩子壓力大到喘不過氣,德國教育方式真正顯現「求學不是求分數」,香港家長或會覺得輸在起跑線,諾貝爾獎得獎人數的一半都是德裔,或者這就驗證給予孩子足夠時間和空間,才能讓他們發揮內在潛能。

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讓孩子揮灑才能的德國教育》
作者:何潔凝
出版社:天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3月16日

撰文:

鄒潔儀

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雜誌,請讚好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