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自製保險
上一篇提到參與《iMoney》新春團拜的感想,其實當日聽到其他專欄作家的分享,自己亦有得着。當時同組的另一位專欄作家吳澤偉先生分享了一些保險的想法,回家整理思緒後,在這篇分享一下。
當時有讀者提問,指與投資基金相連的保險是否值得買,吳先生就斬釘截鐵地說不值。背後原因由保險歷史開始談,如何演化到今天的投資基金相連保,帶出保險的理念,當日筆者聽得津津樂道。
另外,有讀者談到人壽、危疾保險,一般每年付2,000多元保費,保額可能賠50萬元、100萬元,若投保人本身資產不低,相對之下這樣的保額並不吸引,買這些保險還有意思嗎?吳先生又再斬釘截鐵地說沒有意思,若身家能支付這些意外的後果,的確不用花錢買保險。
實不相瞞,其實小弟也早有這個概念。話說10多年前剛出來做事,某張信用卡推介保險計劃,利用每月結餘額(好似是拖欠部分)計算出保費金額,可以享有一份人壽保險,保額達50萬元。
詳情細節筆者都已經不太記得,當年好似申請了,因為感覺50萬元是好大的金額。及後,資產在慢慢累積着,回想這個保額,心想︰「死了才得50萬元?太少了吧!不抵死呢」。所以,保險這東西也是相對的,自己保到自己,無需給保險公司賺。
安排財務自由操作,一般是會把保險的支出計算在內,重點是希望萬一不幸出事,也別影響財務自由計劃。出事可以是經濟支柱過身、一場大病、長期疾病等,這些可以一朝摧毀整個計劃的事情,都能以保險來避免。
聽過吳先生這位保險專家的意見,更加強化了筆者的想法,若資產到一定水平,不太需要買一些一百幾十萬元賠償保額的保險。因此,筆者想到另一個「離地」一點的做法。
若身家累積了不少資產,要應對這些突如其來的不幸事件,可以撥出100萬元至200萬元來應付。這個金額的流動資產對一般打工仔來說可能很多,但若擁過千萬元身家之後,只要資產輕輕增長一兩成,就多100萬元至200萬元出來。重點是要預留這部分為流動資產,隨時能套現以應付問題。當妥善把部分資產撥作保險後,未必再需要特別考慮買保險作保障,遇上急事發生,亦不會影響財務自由的狀態。
這個操作有一大好處,因為人越老,越多病痛,保費就越高,甚至不受保。萬一真正出事的時候,保險公司又可能因某某條款不賠付,與其靠人不如靠自己。依這概念,更可以於家庭中搞一個資金池,若任何一個家庭成員出事,就以這個資金池來支撐成本。對於應付長輩生活及醫療支出,一家兄弟姐妹可以商量出一些好方法。無事發生,資金池就放於穩當的地方去增值,有事就當保險賠償金來用。
利用保險也好,自製保險也好,合製保險都好,最重要是知道自己處於甚麼狀態,面對怎樣的風險,作出適當的應對。當然,亦可以提高保額,買一份出事後獲賠一千幾百萬元的保單。至於「離地」與否,不同人處於不同狀態而已。
想知道更多股市、樓市、理財、科技、健康生活資訊,即Like iMoney Facebook專頁啦!
欄名:百萬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