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評David Webb投資之道

評David Webb投資之道

早前多份報章報道David Webb的投資之道,估算其投資回報自1995年至今每年達兩成,單看這個驚人的長期回報率,已經值得參考。

David的致富之道是以折讓價格購入優秀企業,這一點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實在是理所當然。他分享了8項基本投資策略,值得細閱與思量。

坊間評論其投資策略的文章不多,筆者喜歡從巨人身上偷師,以往於Blog內經常討論投資高手的投資理念與語錄,今篇也評價一下他的八大投資策略。

一、同時持有35隻股份,平均持有5年

股票數目,筆者總覺得因人而異,主要受個人能力、風險分散所影響,亦與其投資方法有關。若應用施洛斯投資法,不理會太多去買入「Below book」的資產型股票,所持有的股票達至100隻以上也不為過。東尼提出一個散戶應該持有10至12隻股票,因為以散戶能力去深入分析大量股票,相當吃力。而David乃分析員出身,全職投資者,35隻股票於他而言相當合理,但不代表適合一般投資者。
持貨時間,5年算是長投資的合理時期。當然買入股票後等價值回歸,或等催化事件的發生,有時快有時慢,所以他指這是平均時間。

二、只持長倉,不持短倉

若這是真的話,筆者對他另眼相看。因為早前他提出「謎網50」、「新謎網」,令這數十隻細價股股價大跌,手法類似沽空機構,先大手沽空,再出報告唱淡獲利。但原來他一向沒有做短倉,即沒有賺這些「陰質錢」,那就保持「取之有道」。

大多價值投資者不喜歡做空,因為一支優質股的長遠價值可以是沒有上限的,所以其投資習慣偏向買入持有,坐貨享受價值增長。而做空是另一套概念,要買入股票後期望它的價值即時損失,從而令股價下跌,若這個願景沒有即時發生,便坐得不安心。

三、傾向在小型公司持有大股權,而且不怕擔任激進主義者的角色

David之所以出名,正因為他這個行為,他還說︰「如果你要成為少數股東,最好是成為一個較大的小股東。」。這是一個很聰明的做法,主因是散戶買股票一般欠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對投資項目的控制權與影響力,而他正希望透過擔任「激進主義者」的角色去補償這個因素,當然不是完全的補償,但某程度能對公司管理層造成一種監管與壓力。

四、不使用槓桿

沒有槓桿也得到年回報20%,相當厲害。有人會問︰「無用槓桿都20%年回報,用三倍槓桿不就是60%年回報嗎?」

運用槓桿又未必一定可以擴大回報,始終槓桿帶有風險,其時間性限制也會影響投資決定,有時錯誤運用槓桿可能得不償失。如Starman兄所言,槓桿是為了他日去槓桿。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見平錢就借,沒有私銀就開個IB借錢用盡槓桿,希望把回報倍大,有點槓桿上癮。

當資產累積到一定水平,資產配置、風險管理,比起尋求槓桿更重要。好像David一樣,一個普通人,累積了1.7億元身家,不太貪心的話,何須用槓桿追求更大回報呢?

五、尋找得到充分監管而估值被低估的企業

David曾於香港大學的公開演說中,比喻自己是一名專業機械師,在二手車市場尋寶。由於二手車沒有保養,它們全部皆有成為爛鐵的風險,因此價格有折讓。花大多數時間避免大部分爛鐵,並且以大幅折讓價格購入優秀公司,已經足以令他跑贏大市。

這個比喻很好,正所謂「便宜無好、好的不便宜」,又好又便宜的總帶有風險,花時間去除這些風險,正是他的投資定位。

六、閱讀監管文件

David指自己幾乎閱讀所有這些文件,這個動作需要大量時間與興趣,做到的已非一般散戶。散戶對自己的要求可以低一點,至少閱讀所有有關自己持股的文件吧。

七、避開大價股

這一點給筆者的感覺,是大價股對David來說沒有太多驚喜,沒有太多錯價。曾經聽過有電台聽眾問黃國英有關中國人壽(02628)的意見,黃國英指其股價長期積弱,總有其原因,因為這些大價股,很多機構投資者看實,很少錯價。若David要做到第五點的投資定位,又要做到第三點的影響力,避開大價股相當合理。

八、拒絕管理外來資金

David所指的原因是「因為這很麻煩」。筆者認為這算是散戶的優勢,與投資誘因問題。

先講投資誘因問題,倘若操控一百幾十億元的基金,一年收1%都一億幾千萬元,到時追求投資回報未必再是唯一誘因,大伙兒可能更着重做Marketing,知名度比實力更重要。

當管理外來資金,成立有規模的基金,會衍生很多問題。例如當市況熱時,特別多錢湧入,迫你買股,到市況淡時,出現贖回潮,迫你沽股,造成高買低賣。加上每年甚至每季要交出業績,客戶很少跟你看長綫回報,迫你「跟紅頂白」以追求短綫回報。更會出現很多規矩,例如最少要買入多少隻股票、每隻股票不得超過總投資額的多少、股票市值低於多少又不能買入等等。若全是自己資金,則沒有這些麻煩事,這是散戶的一種優勢。

大家都有看過David的投資策略,看完有甚麼感想,不妨分享一下。

撰文:

止凡

欄名:百萬Blogger

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雜誌,請讚好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