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小心貪字得個貧

小心貪字得個貧

近期有事主稱透過網上KOL(網絡紅人)買入雲端挖礦合約,涉款320萬元,感覺受騙並向議員救助,事件見報之餘更已報警,鬧得頗大。

據報,當事人感覺受騙的主因,是投資回報與該KOL陳述的有極大出入。當中一個個案投資30萬元購買挖礦合約,當中20萬元為借貸,被告知約9個月可以回本,結果僅1周後,投資回報即急跌,現時每日只能獲7元回報,受害人現在要多做兩份兼職賺錢還債。

早於這則新聞報導之前,筆者已經收到有網友傳訊討論,當事人亦買了一些雲端挖礦合約及一些「公仔機」,總金額大約20多萬元。網友更提及有其他朋友買了另一種投資工具,叫「汽水機」,過去幾個月都是零收入。在討論中,當事人表示十分後悔,只怪自己投資前無睇清楚,但令他不忿的是該KOL的Facebook言論帶有誤導成份,而且不少留言戶口原來是「打手」,亦把不利自己的留言刪除。

當時筆者回應,指自己過往不時有寫一些相關Blog文,對有關區塊鏈的投資項目認識不深,但聽來不少故事,於文章內點出一些相關的投資風險。藉着討論,提醒了當事人一句,中招的其中一個重點是「貪」,這需要檢討與反思,希望能對他當頭棒喝,日後別再中招。

以前分享過一篇短文《倫敦金 貪與蠢》,內容如下:

  • 貪而不蠢——可以做金融巨子、富商、老千騙子
  • 不貪而蠢——平淡生活、黎民百姓
  • 不貪也不蠢——居高自賞,可當獨到評論家、清高Blogger,哈哈
  • 又貪又蠢——「享受」着各式各樣騙局,包括成為倫敦金受害人

近日於一個訪問中提到上述故事,若當事人因那20多萬元的損失,而改變了其投資理念,變得不貪或變得不蠢,這個金額、這個年紀,實在抵輸。相對地,筆者比較擔心的是近期推銷外地樓的情況,因為若這是騙局,威力將會大得多。

久不久都會聽聞一些外地樓的推銷,更有相關單位曾邀筆者這位全無投資外地樓經驗的小薯仔站台講Talk(當然婉拒了),推銷的多是日本樓、英國樓之類。推銷商會在港設展銷會,提出優惠,甚至租金回報保証等,技術上當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斟酌,但先不討論技術細節,實情需要先想清楚一個大問題︰投資回報那麼好,何解會跑來塞進你口袋呢?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近期外地樓就賣更多地方,包括大灣區、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柬埔寨、緬甸,看見有些更是相對落後之地,又或者位於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郊區,投資者對這些投資項目到底有多少認識呢?別以為磚頭就一定保值、穩當,甚至升值。

曾經分享過一些生意理念,舉例做旅遊巴生意,接到生意後,會先搞盡腦汁去用盡現有旅遊巴,左調右調,若真的應付不來,才會增大資產(買新車)。

簡單一點,就是有需求才增大資產,生意人不會隨便投入資金甚至舉債去買資產,這會令盈利效率下降,財務亦不健康。

投資物業也可視作一盤生意,物業是資產,租金是回報。若用這角度去看香港樓市,大家會發現這盤生意很特別,因為市場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香港鮮有樓房租不出去。

所以在香港做收租佬這盤生意,所需的技術知識不用太多,投資者只要不停買,不停儲,自然會有回報。世上哪盤生意有這麼着數呢?因此,香港人對物業投資有一份情意結,亦產生了不少傳統智慧「磚頭有價」、「發達比買股發達的人多」、「做生意發財的都是靠買磚頭」。

若依這套根深柢固的思維,走出香港投資外地樓,隨時出事,因為外地的物業市場未必有此現象。很多香港人去買外地樓,並不是因為認識當地物業市場、供求、位置、未來發展等因素,而是純粹聽從推銷商的意見,買入別人推銷的貨。

不少香港人只懂買樓,但香港樓貴,於是就買外地樓,其中一個誤區,是拿外地樓的呎價與香港樓的呎價去比較,不難發現,這樣比一比,世上大部分地方都會被比下去。幾千呎獨立屋,在香港南區,10個朋友夾份用一生積蓄都買不起,如今在外地一二百萬元就有交易,感覺便宜、抵買吧。

何解令筆者擔心呢?因為這些投資一旦失利,處境跟年青人被雲端挖礦合約騙去二三十萬元的情況不同。很多時買外地樓的,可能是所謂的保守投資者,可能是專業人士、公務員,甚至退休人士的一生積蓄,一生儲起一千幾百萬元的棺材本,一次過投到一個「新的山」去,這個年紀,這個金額,翻身無望。

記得類似情況於97年前已經發生過一次,當時香港樓市處於高峰,不少香港人曾跑到加拿大大手買入物業,人家「地大勿博」,香港人又是拿香港物業的思維去投資一翻,不少人最後炒燶收場。

撰文:

止凡

欄名:百萬Blogger

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雜誌,請讚好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