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大行唱淡騰訊的反思

大行唱淡騰訊的反思

還記得2017年底筆者寫過一篇《騰訊的危機》,當時氣氛人人都唱好騰訊(00700),把騰訊說得「無敵」,而筆者的觀點是,騰訊的確相當無敵,不過有一個最大的風險—政治。

回顧不足1年前,市場、大行、股評人是如何看待騰訊呢?當時騰訊不斷創新高,全城為「股王」騰訊沸騰,網上氣氛亦甚熱烈,討論區紛紛為騰訊開帖。其中有網友開了一個「騰訊1000蚊集氣區」的帖,股民對騰訊的預期不必多說。

而大行與股評人對騰訊的評價亦很高,當時普遍認為騰訊盈利能力極強,單靠手機遊戲已能每季賺到百多億人民幣。騰訊作為遊戲平台,基本上跑出來的遊戲並不需要它開發,反而任何遊戲都需要借騰訊遊戲平台推廣,而騰訊就坐享其成,所以有「買騰訊有如買入釣魚船」之說。

除手遊平台,騰訊的產品早已經進入百姓生活細節,就連到四五六綫城市的小販檔,買個橙都要用微信支付(當然也可能用支付寶)。微信、QQ的普及性更不必多說,利用這些渠道賺點廣告費,效果實在不得了。已經擁有如此的客戶群,更有不少協同效應的可能性,例如近期開發的微信小程式,可以改變客戶用手機App的概念。

還有一點,在內地開發科技或網絡的企業,都需要知道B.A.T.,即百度、阿里巴巴與騰訊,不只要知道,更要邀請至少一家加入為基礎投資者,否則便不太可能在內地生存。主因是內地市場,沒有這些龍頭企業保護,很快會……你懂的。這代表任何科網創投的成功,也少不了這三巨頭的參與。

當大家認定騰訊為「股王」,說成是有今生無來世,有買貴無買錯,每個投資者都應該要買的股票之後,騰訊一直背着50倍市盈率?完全沒有問題。

鏡頭一轉,騰訊在今年3月高位近470元,跌至早前300元邊緣,更見近月多家大行唱淡,事隔不足一年,用字大不同。

例如有大行指,騰訊被多方面的因素困擾,旗下媒體及社交平台,廣告收入增長放緩,加上內地審批網遊時間存不確定性,而且內地網絡遊戲監管日後有加強趨勢,直接影響佔比極大的手遊收入。政治因素亦是一大風險,馬雲退休,令外界擔心中國資本市場會起大變化,這亦令市場擔心騰訊的前景。

還有更多,不能盡錄,有興趣不妨搜尋一下近日市場對騰訊的評論。很有趣吧,前後相隔幾個月,評論可謂一天一地。

近期搞了一次止凡飯局,在席有幾位來自金融行業的博客,一位做Buy Side操盤,一位做分析員,加一位會計師及一位金融Back Office,加起來會說甚麼呢?
把握這次機會,筆者問他們如何看待騰訊,主因是有見好幾隻科技股票大跌,跌幅達三成至六成不等,這是一個機會?還是價值陷阱呢?到底騰訊的基本面是否真的改變了呢?筆者想知道金融界的看法,而這些不會是主流傳媒的聲音,值得了解一下。

當中兩位Buy Side的都指,其基金並沒有持有騰訊,一位操盤的主力買債券,較長,另一位的基金主力買中至小市值的公司,不會買騰訊。這是基金策略問題,沒有持貨,又不會持貨,這就更客觀吧。

當然,他們也會留意一下這隻股王,不過他們說不用理會大行評語,一般只是見好唱好,見衰多踩幾腳,他們會較關心數據與盈利模型。說實話,他們都看不明白騰訊的盈利模型,當然,他們是金融專業人士,所指的「不明白」都是當中很多專業數據的來源或假設,並不如我等普通人所指的不明白。

他們分享,很多時大行報告所做的模型,會由結果說回頭。見股價升了,就拼個模型去泵大她的前景價值。見股價跌了,就拼個另一個模型去表示她如何失去價值。然後再在報告發功,把有利結果的事實說一說,永遠都中。

所以有時候,這些報告的參考價值有限,他們建議是看過便算。不過,他們仍要看這些報告,因為整個市場都在看,他們要知道市場中的人都在看甚麼,這始終會影響市場。

其實他們透露自己偶然也會這樣做去交功課,例如打電話問問該公司的投資者關係部,如何預測公司盈利,得到了上下限之後,再用數字把盈利模型拼湊出來。當中實在有太多數字可以任改,而且對結果影響很大,例如折現率個Rate拿多拿少一兩個巴仙,已經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即使大行做報告那位,當你問得深入一點,他也未必答得上。其實不要說大行細行,就連騰訊等公司本身的局內人,很多時也對自身公司的前景不明不白。

聽到這裏,有何感覺呢?見好唱好,見淡唱淡,實屬平常。然而,筆者有一個習慣,市好也好,市差也好,留意大行在說甚麼,市場在做甚麼,然後把這些消息反過來看。即市跌的時候,故意看看往日升市時,大家在說甚麼、做甚麼,相反亦然,有時會有不少投資靈感。

撰文:

止凡

欄名:百萬Blogger

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雜誌,請讚好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相關文章

騰訊最大危機

專欄
19:50 201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