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會計帳
每家公司都有會計帳目,由會計師處理,非常專業。個人的會計帳目則不常有,主因可能是個人帳目相對簡單,不需要這樣做,又或者很多人根本不懂做。
個人會計帳目不一定要做一個完全符合會計準則的報表,但絕對值得去做。即使沒有會計帳目,至少心中對自己的財務也有一個譜,資產、負債、現金流也有所感覺,對一些深入一點的投資操作會很有幫助。
即使沒有會計帳目的概念,要應付簡單的數字未必有問題。例如,一般人初出來工作時,沒有供樓、沒有供車的,全無負債,帳目簡單非常,單看銀行戶口有多少錢剩下來,工資收入,日常支出,這已是個人會計帳了。
然而,財務數字可能愈來愈複雜,買樓造按揭供樓,買車供車會,信用卡、稅貸等,這些動作都在影響個人會計帳。如買樓這個操作,在買賣合約上金筆一揮,多了一份資產(物業),又多了一份負債(按揭),現金流又有重大變化了(每月供樓),個人會計帳開始複雜起來,要積極管理一下。
再複雜一點,於過去數年超低息環境之下,一些股票的價格又低迷之極,不少人提過槓桿操作,如加按買股。一般人對這些操作的理解是,預期股價會升,低息環境可以「借平錢」,運用槓桿賺多一些。
短期與長綫的考慮
若以會計帳目的概念,可以作一個相對周詳的考慮。資產負債表英文叫balance sheet,即「平衡」。任何入帳都需要平衡,增加或減少了Credit一邊時,另一邊同時會增加或減少了Debit,資產=負債+股益,這條公式永遠成立。
做了加按後,帳目中的負債一下子增加了不少,同時所得的現金買入了股票,令資產也增加了。這個操作,一下子將整張balance sheet「泵大」了,而我們需要留意的,是資產與負債的質素與變化。
著眼點可以是短期考慮與長遠趨勢,短期要留意現金流。例如多了按揭還款,需要檢視與留意利率的變化,未來大幅加息是否能夠駕馭。同時買入股票會多了股息收入,但需要花功夫研究該公司的盈利能力與派息政策,保持穩當的現金流。更甚者需要考慮一旦樓價大跌,短期內成為負資產,該如何應對。
長線趨勢看,印銀紙與通貨膨脹算是常識,它們對帳目中的資產與負債有何影響呢?先談負債,它們會令負債相對值愈來愈低,即30年前借銀行1萬元是很多錢,但今天償還1萬元不算什麼吧。資產價格又會因銀紙多而上升,重點在於所選的資產是否優質與買入時的價格是否合理。
再者,買入了優質資產,其價值與所產生的現金應該不斷有正增長,而負債部份就因為供樓關係每個月減少。從長遠趨勢看,資產與負債的比例上會愈來愈增加,即愈來愈健康。
槓桿後走穩才值博
預期方向向好,可以執行計劃。作了操作,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檢視一下,看看自己所預計的風險是否都能好好管理?環境有何改變?而且趨勢是否都在自己的一邊?Balance sheet的健康狀況是否一年比一年好?
有了這套思維,從個人會計帳上作一點動作,改善個人財務,比起「以槓桿博升賺多點」的心態好得多。Starman兄的朋友有一句名言,今天的槓桿,是為了未來去槓桿,槓桿後慢慢走向穩當,這才值博。
或者大家會問,為何要搞來搞去?又加大負債,又要朝著減債方向而行,一開始不舉債就行了,不是嗎?其實這是一個根本性問題,為何要借貸?買樓的話,不借貸也能買的,可能50歲以後吧。若要30歲買呢?唯有運用借貸。依這個思路去想想,何解一開始要「泵大」張balance sheet呢?
使用借貸槓桿不應該為求賺多一點,賺快一點,又或者因為息平,而是用於配合實際需要。眼前有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不槓桿,只能眼白白錯失掉。財務自由狀態的確好正,能早十年達至的話,試試運用風險可控的方法也不錯。
於著作《積財智技》與《跟著價值走的12堂課》內也有討論負債,印象中坊間很少著作拿這些題材來深入討論,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讀。
這篇由會計帳談到借貸,都要提醒一下。若為求賺多點、賺快點,就運用借貸,這心態一定要小心,因為借貸是雙刃刀,走錯方向的話,損失都會大一點、快一點。
欄名:百萬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