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DINK一族月入13萬怎退休

DINK一族月入13萬怎退休

與數十年前比較,今日香港的家庭組合人數大為減少,根據政府去年底的數據,本港的住戶平均人數只有2.8人,不少夫婦選擇過二人世界,不打算生兒育女,今期讀者May正是這一群,典型丁克族(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但要面對的退休問題,與大部分人大同小異,反而更要關注目前的開支控制,因為今天沒有子女要照顧,將來退休要維持現在質素的生活,就更加要靠自己。

May與丈夫月入超過13萬元,每月有盈餘5萬多元,雖然要照顧父母,但到自己退休時,這方面的負擔應已減少,為何仍不知如何計劃呢?

Alvin與他們交談後發現,他們面對的問題不外乎是否要買樓、投資表現未如理想、不懂得管理強積金、退休後生活如何安排等,看似不多棘手,但種種問題糾纏一起,又感覺到自己沒有能力處理,問題便變得複雜,更加不知從何開始。Alvin的處理策略是,先要將糾纏在一起的不同問題簡化,分拆問題,並逐項處理,才再考慮大方向如何走。

兩夫妻對投資物業未有共識,太太希望可以擁有自己物業,能夠用心布置安樂窩。相反,丈夫覺得沒有需要置業,經了解,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心理因素。丈夫在年輕時曾經歷97亞洲金融風暴,雖然自己受影響較少,但不少有穩定收入的大學同學都被追收貸款,甚至被收樓,令他擔心萬一事件重演,自己沒有能力應付。

現時May與母親共同擁有居屋,由父母居住,預計父母百年歸老之後,物業由May擁有。為了方便工作,她與丈夫現正租住地方,考慮到要付租金,所以希望明年可以置業,預算約600萬元,最理想是退休前能夠完成供款,退休後可選擇自住或收租,製造退休收入。以他們的預算考慮,只要將今天的儲蓄和投資套現,便有210萬元,應該足夠作首期,而每月租金與預計未來供樓還款額相差不大,加上二人工作收入穩定,所以計劃是可行,要考慮的只是取捨問題。

控制醫療支出的重要

以退休自住為目標,現有的居屋已可達到目的,所以沒有必須買樓的壓力。如果以製造退休入息為考慮,以慣性情況來說,租金收益不算吸引。May考慮買樓的是甚麼動機呢?主要是滿足布置為「家」的需要,但置業決定同時會影響其他理財計劃的發展,包括她約見Alvin面談的主要目的,正是退休規劃的問題,所以要讓她知道,需要怎樣規劃資金,才能滿足她期望的退休需要。

May的公司規定55歲退休,距離現在只有十數年,她估計,退休後所需的家庭入息,大約相等於現時的4萬元,換言之,屆時她需要累積到1,954萬元,才能達到退休生活需要,扣除退休金計劃的累積金額後,仍然需要1,103萬元,但以目前資產累積狀況及每月額外投資計劃累積結餘估算,她在55歲時,累積金額應有1,624萬元,計算上能夠滿足需要。就算扣除現時的現金及股票投資後,資金仍然足夠。所以只要May兩口子能維持現時的收支狀況及預算,置業及退休都能夠同時達成,還未計算她退休時丈夫仍然有收入,以及他的退休金計劃仍有供款等利好因素。

至於投資問題,最簡單是運用四桶金策略作資產配置,May應該先考慮撥出一筆應急資金,金額大約相等於3至6個月的家庭支出金額,大約24萬至48萬元。第二部分是做好風險管理,考慮到現時仍要供養雙方父母,以及自己和丈夫的醫療保障,所以Alvin建議他們,應該為照顧父母而安排共300萬元的人壽保險。May和丈夫一向不着重保險保障,但Alvin提醒,對退休規劃來說,控制潛在大額醫療支出,與賺取更多收益的重要性不遑多讓,所以他們需要一個全面醫療保障計劃,包括住院及適當金額的危疾保障,確保到未來不同階段,都能夠有合適的保障或儲備。

保守和進取的組合

而第三桶金便是穩定收益,現時May的資產組合中,一部分是很保守的存款,另一部分是很進取的股票投資,反而缺乏平衡風險的安排,這亦解釋了為何她的投資表現時常未能符合期望。Alvin指出,組合加入平穩收益工具後,便毋須過分擔心市場波動而導致所有資產表現失利,亦能夠為將來需要而預備穩定收益,而今天能夠選擇的穩定收益產品包括儲蓄保險、年金、債券和債券基金等。第四桶金便是長期增值安排,Alvin建議她可運用100法則,即是將大約六成可運用資金投放在包括股票成分的較進取型工具。最後是退休金的管理,May的丈夫累積了250萬元在公積金計劃,而她本人滾存在強積金的累算權益也不少,因此必需認真管理。由於仍有一段時間才可提取,Alvin建議,定期供款部分可繼續維持較進取的投資安排,但已累積的權益便需要定期檢討,可考慮每三個月看一看投資表現是否符合期望,亦應該有心理準備執行分段獲利及低位買入的策略,避免長遠因市況波動,而出現有波幅無升幅的無奈狀況,白白浪費了時間的威力。

撰文:

林昶恆 (Alvin)

欄名:你財策劃師

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雜誌,請讚好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