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財自目標vs.生活享受

財自目標vs.生活享受

話說有朋友發現我換了車,問:「好新呀,這是否全新車?」我回應:「的確好新,但不是新車,是經理車。」朋友:「幾多錢?」我告訴價錢後,他說:「有錢仔!」

不知朋友的意思為何,這句話令我顧忌,因為聽起來有「亂花錢」的感覺。而我總愛「應花則花」,這讓我反思「想要」與「需要」的問題。

繼續駕着20年車齡的舊車,生活上也不會有何大問題。舊車是一輛普通私家車而不是高身七人車,太太與小朋友上落車時可能會辛苦一點,這是主要的換車考慮。其實,香港的公共交通發達,沒有座駕也絕無問題。

買車養車當然比沒有車的開支為高,而不換車,甚至不買車,生活又不會出現大問題,這顯然是「想要」多於「需要」。從節省支出角度看,應把車賣掉吧。然而,每每從生活基礎出發去思考問題,未必最有效地提升生活質素。

以前我經常說,財務自由這目標是重要,但也要有適當的生活平衡,因為時間過去了就不能回頭。

生活質素 沒有絕對

試想,做「苦行憎」數十年換來年老才有財富,到時想遊樂也沒有力氣了。最可悲的情況,年少時苦幹搵錢,捱壞了身子,賺來的錢到年老時拿來睇醫生。所以整個人生的生活質素,值得花點心機去照顧一下。

如情況許可,所花的支出比例佔收入或資產不算高,同時又能大大改善生活質素與滿足個人喜好的事情,也算值得。舉例,當你每月收入一萬幾千,卻要天天吃大餐,這要小心影響財務自由計劃。但當你有一億幾千萬身家,刻意天天捱麵包,而你總想吃大餐,卻因想省錢而不吃,這就影響生活質素了。

因此,收入、支出、想要、需要、滿足感、生活質素,都是相對,沒有絕對答案。當你用一些足以影響你財務的金額去滿足消費欲時,要認真想清楚帶來的好處到底有多大。

有位朋友經常買靚車,每每落地過百萬元。有次發現他一輛耀眼的車駕不到一年就換,新車買入,舊車賣出,問問才知這樣一買一賣帳面蝕不少,金額差不多等於我新車價錢。

省錢花錢 平衡學習

這位朋友頻密換車,原來也不算最經典。另外有位朋友,平日駕着一輛Tesla,非常耀眼,一天看見這朋友駕著一輛Mini Cooper,心想,他的Tesla不是買了不久嗎?何解這麼快換車?誰知原來這位朋友不是換車,而是同時有兩部車呀。

追新車、養兩三部車,如果你是富二代的話,又或者花來花去「面果浸」(即花錢金額相對身家比重很少),這不算甚麼問題。但如我認識這兩位朋友,普通打工仔,未有實現財務自由時,這些事情的代價不輕,而換來的生活質素不見得高了很多。

近年車位緊張,價錢也炒到飛天,車位供不應求的時候,多是因為經濟好,多了人養車,車主多。其中一個原因是時下不少年青人因為物業市場「上不到車」,於是就轉向買車,橫豎做不到業主,不如做車主,也算是「上車」吧。

買車養車,對初出來工作不久的年青人來說,支出不算輕。這個動作,似是改善了生活質素,滿足了自己的欲望,對自己好一點。可惜的是,座駕始終難以提供正現金流,亦難以升值,在人生早期吸納這些「負債」,這令財務自由目標愈行愈遠。

享樂了,對自己好一點,但反過來看,長遠來說是對自己差了。這個生活平衡是一門藝術,人人處境不同,想法亦不同,還要照顧身邊人的感受,所以不能三言兩語說清。

撰文:

止凡

欄名:百萬Blogger

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雜誌,請讚好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