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

【青島直擊】走訪智能燈商Yeelight創辦人 打入小米生態圈年收3億

【青島直擊】走訪智能燈商Yeelight創辦人  打入小米生態圈年收3億
Yeelight創辦人及首席執行官姜兆寧踏上物聯網風口,創立智能燈具公司。(鄭靜珊攝)

有傳全球第三大獨角獸初創公司、估值逾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小米,擬於今年年底來港上巿。小米以手機為起點,建立智能家居生態圈,透過入股生產硬件的公司擴展其生態鏈。去年小米生態鏈銷售額達200億元。至2016年年底,「米」字輩硬件公司多達77間,由手環到馬桶都有。總部設於山東青島的Yeelight是第一批「米」字輩公司,專攻智能燈具 。本刊於青島專訪其「八十後」創辦人及首席執行官姜兆寧, 大談成為小米生態鏈的企業的來龍去脈。

2010年打後,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大熱起來,姜兆寧看到物聯網行業漸興旺,加上其有利的電訊背景,認為機不可失。30歲時辭職創業,要踏上物聯網這個風口位。他解釋,物聯網本身是技術,需要跟其他產品連接一起才有價值,「它跟電訊的技術是相通的,電訊就是把手機連在一起,而物聯網是把物體或產連在一起,二者相通。」

【青島直擊】走訪智能燈商Yeelight創辦人  打入小米生態圈年收3億
米家的床頭燈銷量已達80萬個,香港小米之家有售,每個319港元。(被訪者提供相片)

在山東讀電訊專業,工作也離不開電訊公司的姜兆寧,目標明確要做物聯網。當時他和拍檔見外國有物聯網交流平台,但全是英文,於是自資先成立中文的物聯網平台Yeelink,聚集國內的同道中人。營運一年多,吸引了50萬人用戶, 他從平台看到商機,「我們發現有不少人像我們享受使用IOT硬件,這個能不能賺到錢?」而他直覺認為最容易進入巿場的IOT硬件就是燈,他於是做了一個智能燈泡樣版,拿給朋友看,「燈會亮來亮去,這是非常直觀的。我們提供一個app,透過app控制這個燈,給朋友看,大家都很興奮,覺得進入一個Magic Moment。」

【青島直擊】走訪智能燈商Yeelight創辦人  打入小米生態圈年收3億
Yeelight員工由最初不足十人到現在達一百人。(鄭靜珊攝)

姜兆寧認為自己的產品有技術優勢,價格亦相對低,苦無資金再發展之際,卻遇上創業孵化器興起。他指在2012年前後,內地創業之風未盛,「我們這些初創者,很難拿到錢,即使是在深圳,特別青島這邊更難。錢都往滬深京去,當時真的蠻艱難。」放眼國外,當時有外國風投公司開始來中國開創業孵化器「揀蜶」,被選中的創業者可得資金及培訓。來自美國,於深圳開創業孵化器的HAX正招第二期創業者。他以其智能燈泡成功入圍,馬上從山東飛往深圳。

【青島直擊】走訪智能燈商Yeelight創辦人  打入小米生態圈年收3億
小米於2014年入股Yeelight,成為小米智能家居生態鏈企業之一。(鄭靜珊攝)

在深圳半年期間,姜兆寧面對巨大的壓力。他和拍檔拿着最後一筆資金共一百萬元,是破斧沉舟,不成功就返山東打工。二人不知會待多久,入住一百元一天的廉價酒店。究竟自己研發的智能燈泡,會帶來光明抑或黑暗,「當時沒有把握,是賭一賭。」

姜兆寧的智能燈炮推出巿場, 碰到另一個風口,「我們正好趕上是眾籌的風口,當時國內有一個叫Demohour的平台,用Pre-sale的方式去籌錢。」這個平台為創新產品做預售,讓創業者籌得生產資金。他的智能燈泡在這次預售中,每個開價約200元,最後賣出了500個,籌得10多萬元。

【青島直擊】走訪智能燈商Yeelight創辦人  打入小米生態圈年收3億
為小米生產的枱燈造型簡潔,先後獲德國及日本設計獎,售價僅249港元。(被訪者提供相片)

預售解決生產資金問題,更大的得着是買入燈泡的首批客人中,有不少原來是創投人,他們透過這類平台,找尋投資項目。當時即2014年還發生了一件事,令物聯網相關的創新公司炙手可熱,就是谷歌(Google)以32億美元併購了Nest,此舉被巿場視為谷歌拿得智能家居領域的入場券,令物聯網家居項目成為投資熱點。姜兆寧說:「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的人都有在預售時買我們的產品,我們很幸運,沒想到通過這個方式突破。」

當時有不少大公司開出優厚條件,想入股姜兆寧的公司,他最後選擇小米,「當時小米的生態圈,剛剛在醞釀過程,但它跟傳統的做法不同,它在外面投資公司,而不是自己直接去做,這個概念讓我們煥然一新。」小米以 1,500萬元入股他的公司,小米創辦人雷軍做技術顧問。

【青島直擊】走訪智能燈商Yeelight創辦人  打入小米生態圈年收3億
Yeelight總部位於山東青島的國際創新園,該處有不少科技企業如諾基亞、海信等進駐。(鄭靜珊攝)

成為小米生態鏈的企業後,姜兆寧的公司為小米生產多款米家智能燈具。公司上軌道,營收每年更翻倍,「前年(即2015年)約有6,000萬元,去年2016年有1.3億,今年(2017年)應該有3億。」作為米之輩企業,其銷售策略跟小米一致,「也是薄利多銷,通過長線去賺錢,利潤很低,但致力提高好品質的產品,因為我們的品牌交新,也需要讓更多人認識。」公司去年上半年公司估值約4.5億元,部署三到四年內於內地上巿。

撰文:

鄭靜珊

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雜誌,請讚好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相關文章

【青島直擊】港夫妻製高級叉燒 由小店賣到超巿 年收800萬人仔

政經
14:14 201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