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投資者易患情緒病

投資者易患情緒病

香港是國際金融城市,不少在職人士也有投資習慣。投資除了需要金錢外,更需要良好的心理質素,否則只會「賺粒糖,輸間廠」,甚至日不能食,夜不能寢,患上失眠、焦慮和抑鬱症等情緒病。

所謂良好的心理資素當然包括理性投資,有多餘閒錢,在做足功課後才進場。雖然這是老生常談,但卻是重要守則,而且知易行難,不少人在獲利少許後,便沖昏頭腦,把這戒條拋諸腦後,結果總是慘淡收場。損失錢財外也失去精神健康,患上抑鬱症,甚至產生輕生念頭。另一種常見的心理毛病是入市後每分每刻都緊貼市場狀況,情緒跟隨市場大上大落。

泰然處理金錢問題

打工仔把緊貼市場看得比手上工作更重要,嚴重影響日常工作,錯漏百出,輕則被上司責罵,重則連飯碗也保不了!非在職人士也惶惶不可終日,提心吊膽,容易患上焦慮或驚恐症。其實現今電子系統比許多投資者的心態更成熟,可預早設定買入和賣出價位,在上班前輸入指令,便專心工作和好好生活。當然,這也需要投資者有一定的堅定意志和泰然的心態。

若說金錢不重要,未免太偽善。但金錢畢竟也只是工具,是我們獲取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手段,並非最終目的。當我們已享有基本需要時,便不應再時時刻刻記掛金錢。金錢如同小舟,渡江後,便應擱置一旁。誰會到彼岸後仍把小舟背在肩上,讓它成為包袱。

撰文:

精神科專科醫生鄭志樂

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雜誌,請讚好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