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將現金視作投資項目

將現金視作投資項目

一般人與富人在投資上有不同觀念,千萬別小看這些分別,它們或足以改變一生。面對資產與現金的想法,尤其在賺蝕沽貨時,到底一般人與富人有何分別呢?投資要賺錢,一般人會着眼於「低買高賣」、「身家多寡」、「賺蝕輸贏」等,其實這些都是有關「現金」的概念。

例如,一般人的賺錢概念多以套現來計算,始終日常生活開支、工作出糧都用現金,對現金數字特別有感覺,所以投資理財,離不開以現金作為本位去思考問題。

而相反在富人方面,筆者不止一次聽到富人分享他們的想法,就是注意現金流與資產累積,而資產又是產生現金流的產物。要注意的是,重點在於現金流而不是指現金,富人着眼的不是資產化作現金的市值,而是它能不斷產生現金流。

現金多寡並非成功標準

當有人看着一棟大樓,告訴你有當中千分之一的業權,一般人會第一時間問:「這值幾多錢?」這就是着眼於業權的市值。這份業權當時值100萬,一般人會擔心日後市值會跌價,這份業權未必再值100萬,所以想先套現,手持100萬現金更好吧。

而富人會想,這份業權能替他帶來多少現金流呢?把它套現變回100萬現金,能否產生同樣的現金流呢?甚至會考慮兩者的升值潛力。 

當然,手持現金某程度上可能減少風險,因為流動性增加了。所以,富人多會比較折算了風險後的現金流,若持有這份業權更好的話,套現而手持現金則有點不智。

對於一般人而言,現金往往是埋單結帳的數字,是財富的終極版,所有任何資產都不算甚麼,只有現金才是最終極計算財富的形態。在一般人心目中,投資成功與否,就是看最終變回現金的多寡,投資一日未「埋單」,贏輸也未知,而「埋單」的概念就是要把任何投資項目變回現金。

依這思維,會發展出不少奇怪的想法。例如,贏錢的好股票就會被沽出套現獲利,輸錢的壞股票就長線持有,儲垃圾。原因不難明白,因為此「埋單」的手法,會使投資成績看起來很好,感覺好過一點。

又依這思維,一般人不能理解巴菲特的長遠持有好資產的概念,因為買入而永不賣出,怎能賺錢呢?

資產配置平衡投資風險

我們大概看到一般人與富人在思想上的分別,關鍵位在於,現金並不是財富的終極版,從投資角度看,它也是投資項目的一種形態。

如果現金也被視作一項投資,想法就會完全改變。每項資產也有其特性,例如它產生現金流能力、所背靠的價值、升值能力、流動性等,以這些角度看待現金這個投資項目,自然對應否持有它有不同考慮。

現金本身產生現金流的能力有限,即在「錢生錢」的遊戲世界,持有現金相當不著數。現金背靠什麼呢?看看你持有什麼貨幣吧,港元掛鈎美元,美元供應來源在於其國會、聯儲局,長遠印量不受控,大量供應使其價值相對地球上絕大部分的資產都有下跌壓力。當然,現金的流動性總是最高的吧,除非一些受國家政策所限制的貨幣,流動性就會較低。

若視現金為避險工具,這又算較為合理,有如大戶買入期權對沖資產下跌風險。常說散戶買賣金額有限,若不看好後市,不妨減持資產,甚至沽掉所有貨,換回現金。依此邏輯,現金這個投資項目就變成一個避險工具的角色。

筆者想帶出的是資產配置,當你把現金也作為其中一個投資項目的話,投資時套現的想法會有點變化。

假設你有10隻股票,每隻股票約佔你總財富十分之一,零現金。股市開始瘋狂時,你可能因為怕股價大跌而套現,手持現金等市跌再買回。

從資產配置的考慮,當你想把其中一隻股票沽出套現時,你會比較一下手持九份股票加一份現金,與之前的十份股票零現金,兩個組合於各方面有何好壞,最後得出結論。例如組合的現金流多寡、升值能力高低、風險承受能力多少等。再多換一份現金,就進一步少了一份資產,現金流更弱、升值能力更低,但風險承受能力更高,富人就是喜歡從這些方向考慮問題。或許,最後都是沽出股票,即操作結果一樣,但理念卻大不同。

撰文:

止凡

欄名:百萬Blogger

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雜誌,請讚好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